光明网讯 11月9日,由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2019腾云峰会——在数字世界安然栖居”在北京举行。38位来自文化艺术与科技领域的学者、专家与近千名观众共同对“如何应对技术与变化带来的焦虑,在新的数字世界安然栖居?”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场跨界探讨。
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哲学家周国平、艺术家徐冰、作家毕淑敏、科幻作家郝景芳和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等文化艺术领域的学者,与腾讯量子实验室负责人张胜誉、腾讯AI Lab & 腾讯Robotics X 实验室主任张正友、腾讯多媒体实验室总经理刘杉等腾讯科学家,分别从向善、创造、温度三个角度展开对话,探讨科技赋予文化、艺术和人的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从各自角度分享了在数字时代的观察与思考。
(从左至右):科幻作家、芳景科幻工作室创始人郝景芳;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学者、哲学家周国平;腾讯公司科学家、腾讯AI Lab & 腾讯Robotics X 实验室主任张正友
在谈到对“善”的理解时,哲学家周国平认为,“善就是好的生活”。他表示,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说,科学技术怎么带给人们一种好的生活,这是向善的含义。科技向善要从功用层面、社会层面、伦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四个方面来理解。
谈到 “科技向善”,王旭东认为,当人的善大于恶的时候,科技一定会向善。所以,科技向善主要还是人的向善。在他看来,数字时代需要树立共享的理念,要利用数字技术把保护成果、研究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要让文物尽快地数字化,建立起实现共享的数据库平台、传播平台,仅靠文博领域的人是做不到的,这需要合作。
张正友则秉承“科技有道,择善而行”的理念,相信人类有足够智慧解决新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时间内人工智能不会发展到具有毁灭人类的能力,在未来即使有了这样的能力,人类也有智慧控制。
郝景芳认为科技、艺术和文化,都是推动人类历史走到今天不可或缺的力量,而科学人文、艺术归根到底应该是人性,人们内心深处天然就渴望真善美的合一,现实生活中也不应把科技、人文、艺术分得那么开。“今天的科技,就是未来的文化。人类应该努力缩小不同人群的认知差距,让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被所有人共享。”
(从左到右):数字艺术中国创始人王泊乔;国际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方向教授、某集体交互媒体创始人费俊;腾讯公司科学家、腾讯多媒体实验室总经理刘杉
对于科技与艺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徐冰表示,数字科技带来的未来世界,会是一枚双刃剑:“人类总想着造出机器人来代替自己,但人类一定是在造出机器人之前,先把自己弄成AI人与自然人合体的“怪物”。眼看着寿命增长的目标有可能了,一旦这天来临,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文明问题、知识、价值观,几乎一切都需要推倒重来。”
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看来,在数字世界安然栖居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会和焦虑一起栖居,“我们要学会去使用这个焦虑,甚至控制自己的焦虑,接受它。艺术工作者要去接受或者去学习三种转变:第一个是工作场域的转变,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消失边界融合在一起,构建成一种我称之为新兴的叫混合空间。”
(从左到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作家、心理学家毕淑敏;建筑设计师青山周平;腾讯公司科学家、腾讯量子实验室负责人张胜誉
心理学家毕淑敏也提醒技术对于文化的理解是否准确,要有警惕。所以,在数字世界安然栖居,要首先确定数字世界并不是整个的世界,在数字世界以外,永远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安然应该是安全、是安宁,这个然是自然、是天然。“说到底,幸福是灵魂的成就,而绝非其它。”
当天峰会还通过“电视直播论坛:数字新青年”、“汉字之法:中国文字、书写、书法传统的嬗变与境遇”、“科技大爆炸:AI如何向善?”、“人类的情感连接:基于社群所推出的艺术公益”四场论坛,探讨数字青年、汉字文化、人工智能与科技向善和艺术公益等主题,助力人们在数字时代安然栖息,展示文化和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为了美好未来所付出的行动。
此外,峰会还发布了《数字新青年研究报告》,报告从传统文化与数字时代年轻人的关系角度切入,深入剖析了数字新青年的特征和数字化生活方式。报告指出,伴随互联网产业兴起和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借助于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正在塑造更加丰富的数字生活和独特的文化感知。(肖春芳)
[ 责编:宋雅娟 ]